生物醫用材料案例分享——掃描電鏡在人工心髒瓣膜材料中的應用
生物醫用材料是用來對生物體進行診斷、治療、修複或替換其病損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材料。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醫療器械的基礎,已成為當代材料學科的重要分支,尤其是隨著生物技術的蓬勃發展和重大突破,生物醫用材料已成為各國科學家競相進行研究和開發的熱點。人類利用生物醫用材料的曆史與人類曆史一樣漫長。自從有了人類,人們就不斷地與各種疾病作鬥爭,生物醫用材料是人類同疾病作鬥爭的有效工具之一。
利用掃描電鏡研究生物醫用材料微觀結構表征,表麵形貌分析、材料的功能化研究以及研究組織間相互作用等,可以深入理解材料的微觀結構和性能,促進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提高生物醫用材料的質量和安全性。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生物醫用材料案例分享——掃描電鏡在人工心髒瓣膜材料中的應用
在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中,由於心髒瓣膜導致的心血管問題有著很大占比,心髒瓣膜是心髒的基礎結構,可能因為先天或者後天的炎症等原因發生關閉不全(反流)、瓣膜狹窄等病變導致死亡。瓣膜病主要分為四大類: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返流、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對於嚴重的瓣膜性心髒病患者,更換人工心髒瓣膜是尤為有效的治療手段。
心髒示意圖和瓣膜病示意圖
人工心髒瓣膜
從瓣膜的製作材料區分:人工心髒瓣膜可以分為機械瓣和生物瓣。
part.01機型瓣
機械瓣由熱解碳製作的,使用壽命更長(50年以上),但是更易發生相關並發症,並需要終生服用抗凝藥並檢測凝血功能。
part.02生物瓣
生物瓣由豬、牛的心包組織交聯製作,使用壽命比機械瓣短(10 - 20 年),優勢則是不用長期服抗凝藥。
在歐美國家生物瓣應用較多,達到 75% 以上,在我國早些年則是機械瓣占主導。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生物瓣膜耐久性低這一缺點也逐漸被克服,研究數據證明牛心包生物瓣膜的 20 年生存率已達到 90% 以上,遠遠高於機械瓣膜的 45% 左右。
牛心包為覆蓋在牛心髒表麵的一層膜狀結構,其質地極薄,光滑濕潤,主要成分有膠原蛋白、氨基聚糖、蛋白聚糖、糖蛋白等,以波浪狀的膠原纖維、細而長的彈性纖維和多種結締組織為基本骨架。牛心包現被廣泛用作組織工程中的生物支架材料,其在植入前用戊二醛處理,經戊二醛處理可以在基質蛋白中引入穩定的交聯,極大地提高了生物材料的機械性能和組織穩定性。
牛心包材料
為了評估牛心包材料取材及改性處理後的材料狀態,羞羞韩漫网站需要使用掃描羞羞视频在线播放來觀測材料的微觀結構是否受到了損壞。
一般植入類生物材料需要進行脫細胞處理,這是因為異體組織材料中的細胞成分會引起宿主機體的排異反應,不che底的脫細胞效果會導致治療的失敗。作為植入機體的異體組織材料在製備時應盡可能有效地去除細胞成分,並且最大限度地保留細胞外基質與完整的結構。
下圖為使用飛納台式掃描電鏡觀測的牛心包材料的顯微圖像(脫細胞處理後):
圖1 正麵 SEM 圖:包裹牛心包心髒的心內膜側的光滑麵(左:放大:2,000X,右:放大:5,000X)
從掃描電鏡圖可以看到脫細胞處理後的材料正麵較光滑,未見有明顯改變,未發現明顯的細胞殘留,說明脫細胞處理有效去除了材料中的細胞成分。
圖2 反麵 SEM 圖:連接外結締組織的心外膜的粗糙麵,連接著脂肪組織(左:放大:2,000X,右:放大:20,000X)
反麵的掃描電鏡圖可以看到纖維結構,組織的縫隙增大,排列較疏鬆;正麵的表麵露出緊密的束狀纖維結構,反麵可以看到大量的纖維組織,纖維排列緊密規整且方向較為一致,改性效果比較明顯。脫細胞和改性處理後的膠原纖維結構保存完好有序,沒有破壞膠原纖維的穩定結構。
目前,牛心包相關生物材料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先天性和後天性心髒、大血管疾病的手術治療,效果良好,是一種優良的心血管修補、重建材料;其在眼科手術,肺部手術,疝氣修補手術等諸多外科手術方麵,也有著很大的應用前景。